什么是“英雄”?一千個人,可能有一千零一種答案。電影上有超級英雄,災難面前也有“救死扶傷”的英雄——軍人、消防員、警察、醫護……出生自醫生世家的趙云橋,從懵懂少年時就知道什么是“救死扶傷”。然而在他自己看來,唯一能和“英雄”扯上關系,也許是用同一句電影臺詞都能概況:能力越大,責任越大。
在他看來,“醫生醫人”只是一種責任,是職業的責任,也是社會責任。就像一個家庭,父母也有父母的責任,子女也有子女的責任一樣。社會就是一個大家庭,彼此都肩負一點責任,才能保障社會的穩定和發展。能力大一點的多承擔一點責任,這是必然存在的“人道”。
“賦予責任”才能“增加機遇”
世界上一些現代化的國家的綜合國力強大,很大程度上是基于其社會結構——紡錘形社會結構。在這個社會結構中,中產階級所承擔的社會中的主要責任,同時也調節了社會貧富分化和緩沖了利益沖突。
“一個社會能盡早進入紡錘型結構,這對這個社會的穩定和持續發展有很大的幫助。只有為中產階級增加更多機遇,并且賦予中產階級更多社會責任,社會就有機會形成這種紡錘形結構。”趙云橋認為,澳門的持續發展是每一個澳門人的責任,越是有專業能力的人越能從中發揮推動作用。
“責任就是改變一件事的權力,比如說我們開車,如果我在正常行駛的情況下變道,被人追撞了,雖然這不是我的責任,但為了大家安全著想,我也會去檢討我自己這個過程是不是已經盡了自己的能力做到最好,打燈的時間夠不夠、速度有沒有降下來、有沒有留意到隱患等。社會責任一樣,我們不做也不會有錯,但我們有這個能力就要去多想一點,多做一點。”趙云橋解釋。
他認為,社會有分工,就是希望每個人都能在力所能及的范圍,去維持這個社會的需要。社會能提供給專業人士越來越多的機遇和足夠的生存空間,建立在這些不同專業分工上的“產業”才能真正的成長擴張,而也只有這樣才有了真正的“產業適度多元”。“擁有一項專業技能,這除了是體現我自己在社會中的價值之外,還將因此而承擔我在社會中的責任。這幾年很多人讀了某個專業但卻因為生計而沒有從事相關專業,在我看來是很可惜的。”
以專業的心態行使專業的能力
如果沒有特別說明,很多人都會誤會趙云橋醫生是一個兒科醫生,因為他隨和、風趣以及在交流談話中表現出來的足夠耐性。“可能是因為我家里有三只『化骨龍』,所以讓我鍛煉出足夠的耐性,哈哈。”趙醫生笑說。
實際上,很多病人面對趙醫生的時候,表現出來確實也很“小朋友”,病人最常見的心態就是“急”,會期待醫生一看完自己就能馬上恢復。醫生面對這種情況的時候,自然需要更多的耐性,趙醫生認為這是醫生必須具備的專業心態。“其實很多患者朋友來睇醫生的時候,他們本身已經有一些對病患的看法和心結,我們要學會聆聽,才能找到真正的病因。”
不過,對于澳門醫患關系最大的挑戰,也是“耐性”。“輪候時間長”目前仍然是澳門醫療最令人詬病的問題。趙醫生認為,問題癥結是專科人手不足,雖然優化流程或會有幫助,然而現時的專科醫生可算是“十個煲七個蓋”,以現時的人手資源,病人輪候情況難有大改善。
雖然每年都有醫科畢業生回澳,不過他們最終多數成為了政府開位最多的全科醫生,但是一個全科醫生要成為一個專科醫生,則需要更合理的“階梯式培訓機制。“看病是一個秒秒中涉及生死的事,要擁有相關的專業能力是馬虎不得的。但是專科醫生不是你想有就馬上又的,那么多人那么多培訓,這是一個三年五年甚至十年的計劃。”因此,趙醫生主張應當根據本地人口、病例數量以及需求,對必不可少的專科加大投入資源,擴大整個專科團隊,才能從根本上解決問題。
同時,趙云橋認為這種“繼續教育”的機制,不僅僅是醫生這個職業需要,是任何一個專業行業都需要完善的機制。“澳門市場小,任何一個產業市場的規模短期內不會得到太大的改善,所以我們更加要厚積薄發,針對每一個有機會在『大灣區』擴展的職業,都為此準備更完善的階梯式『繼續教育』機制,無論是醫療還是金融、法律、建筑、設計、旅游、展覽、傳媒等,我們需要引入更多課程、資格認證和導師,來激活我們的本地人才,而不是單純的『塘水滾塘魚』。”
醫者大愛,仁以為己任
很多人會感激醫生對自己的醫治,但趙醫生強調,救人本身就是醫護的職責。他笑說,不要讓醫生賺到你的錢,大家“健健康康”才是他最大的心愿。
驟然聽來,這個“心愿”似乎很矛盾,但實際上這就是一個“宏愿”。就像面對這次新冠疫情一樣,趙云橋也曾發表評論指出,我們必須要以“消滅病毒”為最終目標,做好長期作戰的準備。而在他看來,醫生的最終目的就是讓大家都能保持“健健康康”,醫生治病只是與病人攜手作戰的一個過程而已。
要實現這個心愿,在趙云橋看來,醫生不可以只是坐堂行醫,坐等患者看病。他提倡醫生應該走出醫院,宣講健康教育。他認為,“讓更多的市民不容易得病”也是一個醫生最大價值的體現。“這當然不容易做到,但往往越不容易做的事情越值得做。我想,大家把眼前利益看得淡一些,就會視野開闊、心胸開闊;把局部利益看得少一點,自然目光長遠。”
而從病人的角度來看,醫生的態度、醫生的專業、醫生的信念很大程度上才是讓病人能堅強起來的源頭。正因為如此,病人承擔著自己的壓力,醫生承擔著每一個病人的壓力。“我也要感謝父母帶給我的這種傳承,讓我從小感覺到對救死扶傷的理所當然。我不太覺得這是一種壓力,這反而幫助我形成了樂觀的性格,因為我對這一切,都充滿了熱愛。”趙云橋淡然說。
這便是在澳門行醫超過二十年的趙醫生,這便是熱愛澳門熱愛身邊所有人的趙云橋。
(記者 梁劍鋒)
免責聲明:市場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此文僅供參考,不作買賣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