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4日-26日,中華醫學會第二十四次全國神經病學學術會議在珠海舉行。在本次大會上,中華醫學會神經病學分會癡呆和認知障礙學組發起的“認知障礙疾病診療中心規范化建設白皮書”(以下簡稱“白皮書”)正式發布,同時公布首批17家試點建設高級中心名單,標志著認知障礙疾病診療中心規范化項目又邁出了堅實的一步,更多患者將從中受益。
認知障礙疾病診療面臨“三低一少”困境
認知障礙的發生與年齡增長密切相關,而老年人則是認知障礙的高發人群,隨著老年人口的逐漸增多,老年認知障礙逐漸成為社會問題。
一項全國性的橫斷面研究顯示,中國60歲及以上人群有1507萬癡呆患者,其中阿爾茨海默病(AD)983萬,血管性癡呆392萬,其他癡呆132萬。另估算出,中國60歲以上輕度認知障礙(MCI)的患病率為15.5%,患者數達3877萬人。
為了預防和減緩老年癡呆和認知障礙的發生,國家衛健委在2020年刊發了《探索老年癡呆防治特色服務工作方案》,提倡在全國范圍內達成“80%公眾知曉率”和“80%認知篩查率”的工作目標2,以期緩解因老年認知障礙相關疾病帶來的社會負擔。
然而,我國當前認知障礙疾病的診療現狀仍不容樂觀,存在公眾認知率低、就診率低、診斷率低、和專科醫生少等問題。目前,雖然記憶門診流程和指南已較完善,但是缺乏質控和統一組織的管理,導致記憶門診的發展不平衡,分級聯動缺失。
“認知障礙疾病診療中心規范化建設項目”在此背景下應運而生,并于今年5月22日正式啟動,旨在構建認知障礙慢病管理體系,推動認知障礙疾病的規范化診療進程,而白皮書的撰寫與制定正是推動項目順利進行的基石。
三級診療防治體系推動認知障礙規范化診療進程
白皮書明確了認知障礙疾病診療中心的建設目標,即制定規范化、簡便化、易行化的“認知障礙拐點”中國方案,構建認知障礙慢病管理體系,初步建成認知障礙三級診療防治體系,提供系統連續的預防、治療、康復、健康促進一體化服務。
認知障礙疾病診療中心規范化項目的開展,將建立認知障礙三級診療防治服務網絡,包括高級中心、區域級中心、以及社區級中心,形成質控管理體系。
其中,高級中心將是三級甲等綜合醫院或者是三級甲等神經精神專科醫院,在認知障礙診療體系建設中處于引領地位。區域級中心選擇市縣區域級規模的二級及以上的醫療衛生機構,并在區域內有一定的醫療服務輻射能力及影響力,能配合高級中心的安排。社區級中心選擇縣級一級醫療衛生機構或鄉鎮衛生院,在上級中心的指導下開展診療和隨訪等工作,同時負責承接上級中心的隨訪任務和疑難患者的向上轉診,并負責社區患者群的醫療看護。
作為項目牽頭人,中華醫學會神經病學分會癡呆和認知障礙學組組長、福建醫科大學校長陳曉春教授對此表示:“社區級中心主要負責認知障礙高危人群的篩查、評估、管理及預防工作。區域級中心醫師應能夠根據病史、體格檢查、神經心理評估、實驗室及影像學檢查結果,確定常見認知障礙疾病的診斷,對于疑難疾病或共病患者,應及時轉診至上級中心。高級中心具備更完善的診療流程和手段,需要承接下級中心上轉的疑難病癥或復雜共病患者。”
此外,對于高級中心、區域級中心、以及社區級中心的建設標準,白皮書也予以了明確界定,包括診療室、檢測設備等基礎設施配備、醫師人員配置、以及三級聯動的工作流程,旨在進一步落實認知障礙三級診療防治體系的建立。
首批試點高級中心啟動診療規范化建設
首批試點建設高級中心名單同步在會上公布,這17家試點高級中心將建設多學科診療模式,創建以患者為中心的規范化診療方案,進一步完善醫療健康檔案的管理,從而不斷提高認知障礙疾病的診療水平。
首批試點高級中心包括(按拼音首字母排序):北京協和醫院、復旦大學附屬華山醫院、福建醫科大學附屬協和醫院、河南省人民醫院、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學院附屬同濟醫院、陸軍特色醫學中心、南京鼓樓醫院、山東省立醫院、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天壇醫院、首都醫科大學宣武醫院、上海交通大學附屬第六人民醫院、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瑞金醫院、山西醫科大學第一醫院、西安交通大學第一附屬醫院、中國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中南大學湘雅醫院、中山大學孫逸仙紀念醫院。
“為進一步推動認知障礙疾病的規范化診療進程,努力實現國家衛健委提出的老年癡呆防治知識知曉率80%和認知功能篩查率80%的目標,開啟認知障礙疾病診療中心的規范化建設工作迫在眉睫。”陳曉春教授表示,“這些都有賴于全國所有癡呆與認知障礙領域專家學者以及基層衛生工作者共同的努力,有賴于專業團隊科學構建三級診療防治體系的推動。”
免責聲明:市場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此文僅供參考,不作買賣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