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梅江區攀桂坊片區的防疫站宿舍樓前休閑廣場上,78歲的侯伯坐在嶄新的休閑長椅上,看著孫輩在健身器材旁嬉戲……
而在兩年前,這里還是雜草叢生、墻皮如魚鱗般剝落的破敗景象。“種了十幾年的菜地,說讓就讓出來了。”侯伯指著休閑廣場笑道:“改造是大家的事,不能拖后腿。”
作為梅州中心城區,梅江區的老舊小區大多建成于上世紀八九十年代,層高不足、設施老化、通道狹窄等問題日益突出。
2020年,梅江區吹響老舊小區改造號角,在基礎設施建設、社區服務、社區治理等方面不斷提高老舊小區的宜居水平。五年間,3.3億元資金注入社區血脈。截至今年6月,249個小區開工改造,124個小區實現“新生”,超萬戶居民的生活被悄然改變。
文:南方日報記者張柳青
通訊員鐘戈陳綺冰陳鴻
以點帶面
蝶變故事上演改造數量和質量居前列
“4個月,從‘蜘蛛網’纏身到清爽整潔,我們小區成了全市標桿!”江南街道新中苑小區的居民至今仍記得2021年那場“閃電改造”。
作為梅州市首個老舊小區改造試點,這個建成于1995年的小區,曾因管線雜亂、道路坑洼、停車位匱乏讓居民怨聲載道。
改造團隊帶著卷尺逐戶丈量,拿著圖紙反復征求意見,最終用“一戶一策”的精細方案,在120天里完成了外立面翻新、三線入地、停車位規劃等12項工程。
如今走進新中苑小區,柏油道路平坦開闊,墻面整潔干凈,綠植縈繞點綴,處處可見文明標語,一旁的“黨群連心亭”給小區居民提供了可以遮陽擋雨的休閑地。
統一規劃好的停車位上,小車、摩托車停放得井井有條。在小區樓下,老人們悠然自得地散著步,大伙話著家常,一片寧靜和諧的景象。
這樣的蝶變故事,正在梅江各處上演。
在金山街道灣咀塘小區,工程師們用“繡花功夫”解決頑疾。剝落的外墻被修復,蛛網般的“三線”被規整入地,智能監控系統覆蓋角落;西郊街道樂育中學旁的教師宿舍改造后,周邊商鋪老板驚喜發現:“環境好了,生意都旺了三成。”
“新中苑小區改造后的大變樣,讓大家看到了老舊小區改造帶來的民生福祉,使得其他居民改造意愿愈發強烈,以點帶面推動了老舊小區改造工作的鋪開。”梅江區住建局相關負責人介紹,梅江區現有城鎮老舊小區492個,建成年代較早,普遍存在“老、破、小”等問題,影響了居民的生活品質。
2020年以來,梅江區有序推進老舊小區改造工作,目前已累計投入資金3.3億元,開工改造老舊小區249個,其中已完成改造124個,正在改造125個,惠及居民超萬戶,改造數量和質量均居全市前列。
為有序推進老舊小區改造,梅江區成立以區長為組長的老舊小區改造工作領導小組和區級協調機制,統籌推進改造工作。針對城鎮老舊小區建成年代跨度大、涉及人員面廣、居民改造需求各異等問題,梅江區組織區、鎮(街道)、村(社區)、小區四級聯動,摸清底數,分類建檔。
與此同時,梅江區編制實施“十四五”期間城鎮老舊小區改造規劃,選取改造意愿強烈、需求迫切的片區作為切入點,通過以點帶面、分批推進的形式,穩步推進230個老舊小區改造。
一區一策
遵循群眾意愿發揮居民主人翁作用
城北鎮白圍社區科委宿舍樓設計了荷開蓮塘、燕飛竹林的墻繪,老舊破敗的墻皮煥然一新。
不僅外墻粉飾一新,宿舍樓一樓還成為了鄰里中心,對外開放。居民們可在這里參加社區舉辦的系列活動,還可看書閑聊、休閑娛樂。鄰里中心還設置了“積分兌換超市”,吸引著小區居民通過文明積分,兌換生活物品。
“以前最怕臺風天,墻皮像下雪一樣往下掉,現在可以安心睡整覺了。”居民葉勇勇感慨道。
“老舊小區‘改什么’‘怎么改’都充分遵循居民的意愿,努力改到群眾心坎上。根據前期向居民收集的意見建議,我們對樓體破損的墻皮進行修補,并在一樓設置鄰里中心,居住環境更便捷、智能了,這是大家最滿意的地方。”城北鎮干部、百圍下鄉組組長李利春說。
在城北鎮車站社區新洲路上,老舊小區的變化同樣獲得了群眾的贊譽。
只見街道旁的8棟樓體煥然一新,每棟樓下安裝了門禁系統,提升了居民安全感。樓道里更新了照明系統,為部分居民家中加裝了防盜網。
“這8棟樓都建于上世紀八九十年代,樓體十分破舊,不僅影響市容市貌,還存在一定的安全隱患,影響居民的居住體驗。”城北鎮老舊小區項目負責人陳標元介紹,項目于2022年入場,今年初竣工驗收,總投資600多萬元,其中建安費400多萬元。“我們除了對小區樓道內部進行改造完善,還整修了周邊道路,并完善消防水管的建設。”陳標元說,8棟老舊小區的改造惠及200多戶住戶。
梅江區按照“以人為本、安全為重、功能為先、治理為效”原則,“一小區一對策”確定改造方案,優先解決群眾反映強烈的房屋滲漏、道路破損、下水不通、停車混亂、安防消防設備缺失等突出問題,全力滿足群眾“點菜式”的適老宜居改造需求,力求不同情況的樓房經改造后都能達到群眾滿意水平。
老舊小區的改造不能只是政府的“一頭熱”,需要群眾的支持和參與。梅江區堅持黨建引領,鎮街積極引導居民成立小區黨支部,推舉居民黨員為樓棟長,充分發揮黨員“八帶頭”作用:帶頭提改造建議、帶頭做群眾工作、帶頭參與小區改造、帶頭監管施工建設、帶頭破除衛生痼疾、帶頭營造文明新風、帶頭參與公益活動、帶頭參與小區管理。以此引領居民積極參與小區改造,實現共謀、共建、共管、共評、共享。
改造完成后,小區黨支部不撤、樓棟長干勁不減,著力鞏固提升小區改造成果,從“軟件”上推動居民美好環境與幸福生活的共同締造。
新中苑小區的“黨建+多元共建”模式堪稱典范。改造初期,部分居民擔心施工影響生活,抵觸情緒強烈。小區黨支部組織黨員成立調解隊,在工地旁設意見箱。
居民反映施工噪音大,施工隊就調整作業時間;擔心材料質量,黨員們輪流旁站監督。這種“全程參與式”改造,讓居民從“旁觀者”變成“主人翁”。
■典型案例
廢棄菜地建起小廣場
居民贈送匾額表感謝
“我們住了十幾二十年的老房子,沒想到還能迎來這么大的變化,感覺自己的老屋與周邊現代化新小區沒什么區別。”站在防疫站宿舍樓前的休閑小廣場上,侯建昌感慨道。
梅江區攀桂坊片區的防疫站宿舍樓始建于1996年,于2021年被納入老舊小區改造計劃。
“小區改造前,主體外墻馬賽克脫落嚴重,樓道老舊、管線設施老舊雜亂,居民‘飛線’情況普遍,安全隱患較大。同時,小區內雜草叢生,周邊道路設施等也較為破舊。”金山街道辦干部吳嘉慶介紹。由于該小區宿舍樓有12戶為老年群體,針對這一情況,金山街道充分考慮了安全、舒適、便民、適老的需要,并通過對住戶進行走訪了解、公示意見反饋渠道接收書面意見等途徑,廣泛了解群眾的切實需求并將意見落實到改造內容中。
目前,小區已完成改造。土黃色的外墻面煥然一新,原本雜亂的空地打造成1700平方米休閑廣場,規劃停車位及運動場,配套休閑座椅、健身器材等,為周邊住戶提供茶余飯后的休閑場所。
“你現在看到的休閑廣場,之前都是雜亂的菜地。居民用閑置的空地種植蔬菜,看起來破亂不堪,還容易滋生蚊蟲。”侯建昌說,聽說政府要將菜地建成休閑廣場,居民們紛紛主動讓地,參與到廢棄地改造中。
除此之外,項目對樓道、弱電、消防、供排水設施、照明、適老化設施和安防系統等進行了全面的提升改造。“同時,我們改造周邊道路2700平方米,進一步提升人居環境舒適度,促進鄰里和諧。”吳嘉慶介紹。
為感謝政府部門對小區的精心改造,小區住戶特地贈送了“貼心服務情暖民心”的匾額。“多虧了老舊小區改造項目,讓我們晚年生活既舒適又安全。”侯建昌為小區的改造豎起了大拇指。
■記者觀察
讓“民生小事”成為“治理大事”
老舊小區改造一頭連著民生福祉,另一頭連著城市發展,從來不是簡單的“翻新工程”,而是一場關乎民生福祉、社區活力與治理能力的綜合變革。梅江區用以點帶面的智慧破解了共識難題,用“一小區一對策”的精準回應了民生剛需,更用共建共治共享的理念喚醒了社區活力。
以“小切口”撬動“大循環”,破解“改什么”。上世紀八九十年代建成的小區,往往面臨設施老化、產權復雜、居民訴求多元等問題,一紙改造方案容易淪為紙上談兵。梅江區的破局之道,是用以點帶面的示范效應打破僵局。一個個“點”的成功最終匯聚成“面”的推進。這種“先行先試—總結經驗—全面推廣”的路徑,既降低了初期動員成本,更用實實在在的成果打消了居民的顧慮,為大規模改造鋪平了道路。
從“眾口難調”到“眾人拾柴”,破解“怎么改”。老舊小區改造最大的阻力,往往不是技術,而是人心。梅江的經驗是“一小區一對策”,把“我要改”變成“我們一起改”。無論是“黨員樓棟長”的“八帶頭”,還是意見箱里的逐條回應,抑或是菜地讓出后建起的1700平方米廣場,背后都是一套民主的機制設計:改造前問需于民、改造中問計于民、改造后問效于民。當居民從旁觀者變成主人翁,眾口難調就自然轉化為眾人拾柴。
從“改得好”到“管得久”,破解“可持續”。很多老舊小區改造“一年新、三年舊、五年回潮”,根子在長效機制缺位。梅江的可貴之處,是把硬件改造與軟件治理同步推進:黨建引領、業委會成立、物管引入、公共收益分配、維修資金續籌……每一條制度都在回答“改完之后怎么辦”。新中苑小區用公共收益更換滅火器,白圍社區用“積分兌換超市”激活社區自治,這些細節讓人看到:當治理的“最后一公里”被打通,老舊小區才能真正擺脫“反復修、修反復”的宿命。
一座城市的溫度,往往藏在最不起眼的角落。梅江區用五年時間,把492個“老破舊”當作492個“微課題”,在墻面粉刷、管線入地、廣場新建的“小事”中,完成了“大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