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國務院委托,中國證券監督管理委員會主席易會滿15日向十三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二十二次會議作關于股票發行注冊制改革有關工作情況的報告。
報告顯示,我國已經初步建立了“一個核心、兩個環節、三項市場化安排”的注冊制架構,并在打造支持科技創新的特色板塊、改革完善基礎制度、加快證監會職能轉變、完善法治保障等方面取得突出成效。
易會滿說,注冊制改革關乎資本市場發展全局,意義重大。經過科創板、創業板兩個板塊的試點,全市場推行注冊制的條件逐步具備。證監會將深入總結試點經驗,及時研究新情況、解決新問題,選擇適當時機全面推進注冊制改革,著力提升資本市場功能,努力打造一個規范、透明、開放、有活力、有韌性的資本市場。
啟動信息披露違法案件調查176件
實施注冊制,客觀上要求政府“退一步”,減少管制,還權于市場,同時又要“進一步”,加強監管,維護市場秩序。
證監會按照“放管服”改革要求,堅持刀刃向內、簡政放權,只要是市場約束比較有效的領域就堅決放權。去年以來,取消和調整14項行政許可,取消26%的備案事項,全面清理“口袋政策”和“隱形門檻”。本著簡明易懂、方便使用的原則,分兩批廢止18件規范性文件,“打包”修改13件規章、29件規范性文件,上市公司監管問答從44項減少至18項。聚焦市場反映集中的問題,開展為期3個月的作風問題專項整治活動。
證監會堅持以“零容忍”的態度嚴厲打擊財務造假、欺詐發行等證券違法活動。2019年以來,啟動財務造假、欺詐發行等信息披露違法案件調查176件,作出行政處罰決定99件、市場禁入決定15件,向公安機關移送涉嫌犯罪案件及線索33起,從嚴從重查處了一批大要案。堅持一案雙查,嚴肅追究中介機構違法責任,累計啟動調查中介機構違法案件29件。
有效保護投資者合法權益仍有難題
報告指出,目前注冊制改革只是有了好的開端,制度安排尚未經歷完整市場周期和監管閉環的檢驗,有些制度還需要不斷磨合和優化,各種新情況新問題可能逐步顯現。解決資本市場長期積累的深層次矛盾需要綜合施策,久久為功,不可能一蹴而就。目前來看,主要面臨以下幾個方面的挑戰:
形成有效的市場約束需要一個漸進的過程。我國資本市場發展仍不充分,“賣方市場”特征明顯,再加上長期投資者發育不足,中介機構的定價和風控能力還比較薄弱。一系列更加市場化的制度安排需要各市場參與者逐步調適,短期內市場主體之間的充分博弈和相互制衡很難到位。
有效保護投資者合法權益仍面臨不少難題。目前,對欺詐發行、信息披露造假、中介機構提供虛假證明文件等違法犯罪刑罰力度偏輕,上市公司控股股東、實際控制人“掏空”上市公司、損害中小股東權益的行為在公司法層面缺乏有效制約。新證券法規定的證券民事賠償制度真正落地還有許多工作要做。
市場環境面臨較大不確定性。當前,新冠肺炎疫情仍在全球蔓延,世界經濟持續低迷,地緣政治和貿易沖突加劇,產業鏈供應鏈面臨重構,國際金融市場脆弱性上升,國內經濟金融形勢仍然復雜嚴峻,給我國資本市場穩定帶來壓力。
全市場推行注冊制條件逐步具備
報告指出,下一步,證監會將不斷完善科創板、創業板注冊制試點安排,穩步推進主板(中小板)、新三板注冊制改革,系統推進基礎制度改革,加強上市公司持續監管,加快證監會自身改革,建立健全嚴厲打擊資本市場違法犯罪的制度機制。
在加強上市公司持續監管方面,證監會將切實把好市場入口和出口兩道關,優化增量,調整存量,促進上市公司優勝劣汰。完善公司治理規則體系,盯住控股股東、實際控制人等“關鍵少數”,督促上市公司規范運作。聚焦問題公司、高風險公司,加快市場出清。動員各方面力量,推動提高上市公司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