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
8月下旬,山城重慶烈日炎炎。涼爽的四面山景區,聚集了不少避暑的市民和游客。
在四面山衛生院,剛做完康復理療的廖敦瓊,緊握重慶市中醫院疼痛科主治中醫師王敏的手連連道謝。
“我是來這避暑的,沒想到腰椎病犯了,疼得整夜睡不著。想回城去治,一百多公里的路實在吃不消。沒想到,這山旮旯里有市里大醫院派來的‘潮汐’醫生。你看,才兩三天,就好了七八成!”廖敦瓊沖記者轉了轉腰。
“啥是‘潮汐’醫生?”
“就是人多時來、人少時撤的醫生!”衛生院院長羅明江走過來告訴記者,“這陣子,四面山來了20多萬名游客,衛生院原有醫療資源捉襟見肘。根據景區人流變化,市衛健委提供了‘潮汐式’醫療援助。”
“這個機制,不僅滿足了群眾看病需求,還避免了醫院擴建可能造成的旅游淡季醫療資源浪費。”羅明江聲音里透著欣喜,“通過市里來的醫生傳幫帶,我們的醫務水平也得到了提升,衛生院的科室、器械、環境都進一步完善,還為游客開展了更多送知識、送藥品的服務。”
自2021年以來,面向全市避暑熱門地,重慶以“潮汐式”醫療援助機制精準配置醫療資源,全市已派遣市、區醫療專家近500名,診療病人20余萬人次,教學查房800余次,巡回診療180余次,開展講座400余次,培訓6000余人次,援助設備、藥品427萬元。
(記者 黃漢鑫 李宏 張國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