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l id="ouw02"></ul>
  • 首頁 > 要聞 > 正文

    今日熱門!鏡觀中國|科技賦能中國農民的豐收年

    2022-09-23 15:31:33來源:新華社  

    9月23日,我國將迎來第五個中國農民豐收節。全國秋糧大規模收獲正陸續展開,各地農民抓緊開展“三秋”作業,展望著一年的好收成。


    (資料圖)

    解決吃飯問題,根本出路在科技。

    如今,我國農業科技進步貢獻率超過61%,各地各部門積極推動現代種業發展,強化農業人才培養,加快良田建設,大力推進農業機械化、智能化,有力保障我國糧食產量連年穩定在1.3萬億斤以上。

    以新科技、新理念支撐起的豐收“新希望”,正在大江南北徐徐展開。

    種質資源收集與保護、突破性品種選育、前沿育種技術研發……各個環節久久為功,我國現代種業發展取得顯著成效,推動更多良種走向沃野。

    ↑2022年9月8日,農業農村部專家組在云南楚雄州祿豐市金山鎮官洼社區,對楚雄州農科院高原粳稻育種團隊選育的水稻新品種“楚粳54號”進行實產驗收。這是收割機在測產現場收割“楚粳54號”水稻。新華社記者陳欣波攝

    ↑2022年5月9日,在河北省石家莊市藁城區農業科學研究所育種田,工作人員對小麥進行抗病性檢查登記。新華社發(梁子棟攝)

    ↑2021年11月25日,在位于海南省三亞市的崖州灣種子實驗室,隆平生物技術公司科研人員在開展科研工作。新華社記者楊冠宇攝

    ↑2021年10月12日,陜西省榆林市靖邊縣東坑鎮黃家峁村群眾在收獲新品種馬鈴薯(無人機照片)。新華社記者陶明攝

    各地農技專家和科研人員堅持把論文寫在田野大地上,“帶著農民干、幫著農民賺”,帶動種糧大戶積極發展綠色、生態、高效農業,讓農業科技在泥土里生根,讓科技在田野里綻放力量。

    ↑2022年8月17日,來自中國農業大學的沙野(右)和來自吉林農業大學的崔帥在吉林省梨樹縣四棵樹鄉三棵樹村的試驗田里測量玉米光合作用。中國農業大學、吉林農業大學與梨樹縣共同成立“科技小院”,眾多農業相關專業青年大學生分批來到這里,扎根黑土地、保護黑土地,把論文寫在大地上。新華社記者張楠攝

    ↑2022年6月28日,種糧大戶徐淙祥(右一)和兒子徐健(左一)、孫子徐旭東在安徽省太和縣淙祥現代農業種植專業合作社的高產攻關示范田里查看新品種作物生長情況。新華社記者周牧攝

    ↑2021年6月8日,在河北省邢臺市南和區的農作物種植基地,農民在測量小麥含水率。新華社記者楊世堯攝

    ↑2019年11月6日,福建省武夷山市朝陽東升茶葉專業合作社的科技特派員工作站站長在茶園與茶農交流。新華社記者張國俊攝

    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通過推進高標準農田建設,建成了一大批旱澇保收、高產穩產的優質良田。到今年末將累計建成10億畝高標準農田,穩定實現1萬億斤以上糧食產能。

    ↑2022年4月8日,在安徽省滁州市鳳陽縣小崗村一個種糧大戶的高標準農田里,農民駕駛機械對小麥噴藥(無人機照片)。小崗村經過標準化農田改造,高標準農田占該村耕地面積超過90%。新華社發(程毅韜攝)

    ↑2021年6月11日,農民在山東省青島市城陽區上馬街道的鹽堿地稻作改良示范基地駕駛插秧機進行插秧作業,主要種植“海水稻”品種(無人機照片)。新華社發(王海濱攝)

    ↑2021年6月5日,在河南省周口市黃泛區農場二分場的麥田里,農機手操作收割機收獲小麥。黃泛區農場已變成全國現代農業的示范區,開展了千億斤糧食工程、高標準農田改造,建成大型農機合作社,主要作物耕、種、收綜合機械化水平達99%,糧食產量連年提高。新華社記者李安攝

    ↑2020年8月12日,在吉林省吉林市永吉縣萬昌鎮宇豐米業2萬畝高標準水田基地,農民進行田間管護作業(無人機照片)。新華社記者許暢攝

    近年來,在推進規模經營的基礎上,實施全程機械化,成為一些地方狠抓糧食生產的重要著力點。農機向高效率和智能化轉型升級,為我國現代農業發展增添了更多的想象空間。

    ↑2022年9月2日拍攝的位于黑龍江省富錦市萬畝水稻科技示范園內的富錦市現代農業信息服務中心。這個科技示范園區應用物聯網、云計算等現代信息技術,對水稻種子催芽、育秧大棚管控、農田節水灌溉、氣象綜合信息、水稻田間長勢、病蟲草害監測等進行全程智能化分析和指導,助力提高水稻產量、種植效率和品質。新華社記者王建威攝

    ↑2022年4月20日,在安徽省肥東縣安徽現代霧耕農業科技示范園植物工廠,工作人員對氣霧栽培的蔬菜進行日常管理。大棚內采用物聯網技術,將實時監控到的溫度、濕度、光照等信息匯總到云端平臺,工作人員在屏幕前就能對大棚進行智能控制。新華社記者劉軍喜攝

    ↑2022年4月19日,搭載北斗導航系統的播種機在新疆生產建設兵團第六師共青團農場的棉田作業(無人機照片)。新華社記者丁磊攝

    ↑2021年1月14日,在位于江西省南昌市南昌縣的工控·陌上園智慧農業綜合體的智能玻璃大棚內,工作人員在清理無土栽培蔬菜的枯葉。新華社記者萬象攝

    ↑2020年5月7日,在山東省平度市蓼蘭鎮勝利村,植保無人機在進行小麥條銹病防治噴灑作業。新華社記者李紫恒攝

    ↑2020年2月24日,在位于四川省大邑縣的四川潤地數字農業中心,工作人員查看農田的多光譜圖像,利用智能化設備助力春耕春管工作。新華社記者李夢馨攝

    如今,在大江南北的田間地頭,科技成果讓農活更高效、作物更高產。挑著農業現代化這根“金扁擔”的中國農民,收獲在希望的田野上。

    ↓↓↓

    ↑2022年9月21日,在湖南省益陽市南縣武圣宮鎮同豐村,當地村民駕駛收割機收獲中稻(無人機照片)。新華社記者陳思汗攝

    ↑2022年9月10日,陜西省漢中市洋縣紙坊街道周家坎村村民在收獲稻谷。新華社記者陶明攝

    ↑2022年8月24日,在河南省洛陽市孟津區會盟鎮鐵爐村,當地黨員志愿者通過直播推介銷售收獲的“孟津梨”。新華社發(黃政偉攝)

    ↑2022年8月20日,游客在位于黑龍江省哈爾濱市的北大荒集團閆家崗農場有限公司農業現代化示范區的稻田里游覽。該片稻田應用了5G核心網加上物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技術,實現農業生產“感聯智控”。參與農業觀光旅游的游客在觀光的同時了解農業科技。新華社記者張濤攝

    迎豐收節 慶豐收年

    天道酬勤 禮贊耕耘

    策劃:蘭紅光 賴向東 王建華

    統籌:魚瀾

    編輯:張善臣 章磊 杜瀟逸 徐亮 李京 郭昱 逯陽

    攝影:陶明 楊世堯 張國俊 王建威 李紫恒 劉軍喜 張楠 許暢 李安 萬象 楊冠宇 丁磊 李夢馨 張濤 周牧 陳思汗 陳欣波 梁子棟 程毅韜 王海濱 黃政偉

    新華社攝影部制作

    標簽:

    相關閱讀

    精彩推薦

    相關詞

    推薦閱讀

    国产亚洲精品免费视频播放 | 亚洲影视一区二区| 亚洲精品成人网久久久久久| 亚洲女子高潮不断爆白浆| 亚洲国产美女精品久久久久| 亚洲伦另类中文字幕| 久久亚洲精品国产精品黑人| 亚洲精品亚洲人成人网| 亚洲人成网77777亚洲色| 亚洲人成人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最大AV网站在线观看| 国外亚洲成AV人片在线观看 | 亚洲国产精品一区二区久久| 久久精品亚洲一区二区| 亚洲国产AV无码专区亚洲AV| 中文亚洲AV片不卡在线观看| 久久综合亚洲色HEZYO国产| 久久久久亚洲AV成人网人人网站| 爱情岛论坛网亚洲品质自拍| 亚洲精品无码永久在线观看| 亚洲中文字幕成人在线| 久久亚洲中文字幕精品一区四| 久久影视综合亚洲| 亚洲欧洲成人精品香蕉网| 亚洲国产日韩在线视频| 亚洲av综合avav中文| 亚洲综合国产精品| 亚洲免费一级视频| 亚洲色大成网站www永久男同| 亚洲AV无码专区国产乱码不卡| 国产精品亚洲天堂| 亚洲一区二区三区免费| 亚洲夜夜欢A∨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精品中文字幕乱码三区| 亚洲国产精品成人精品无码区| 久久亚洲私人国产精品| 亚洲人妖女同在线播放| 亚洲综合小说另类图片动图| 亚洲成av人无码亚洲成av人| 午夜在线亚洲男人午在线| 在线观看亚洲天天一三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