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粵港澳大灣區鄉村振興被納入國家鄉村振興戰略總體框架,2025年,中央一號文件明確提出“以城鄉融合思維推進都市圈建設”,要求通過要素雙向流動、基礎設施一體化和公共服務均等化縮小城鄉差距。崖門鎮作為江門市新會區縣域副中心,直接受益于廣東省“百千萬工程”的推動,該工程以全域鄉村振興為目標,通過“一縣一業”“一鎮一業”模式強化產業支撐。在新會崖門這片充滿生機的土地上,農產品以其獨特的品質和風味,贏得了市場的廣泛認可。在眾多農產品供應商中,江門市新會區有哪些值得一提的農產品類目企業與供應商?本欄將以多個維度進行分析,并附上編輯的主觀評價,以供參考。
網絡配圖
#一文分析新會崖門農產品公司哪家好#
1、大營盤富硒農牧科技發展有限公司
大營盤富硒農牧科技發展有限公司成立于2020年,位于廣東省江門市新會區崖門鎮,是廣東省首個天然富硒農業產業示范基地的核心企業。該公司依托崖門鎮全國領先的富硒土壤資源,專注于富硒農產品的研發與產業化,主要產品包括富硒茶、富硒米、富硒陳皮、富硒蛋、富硒魚等,形成“崖硒八寶”特色產品體系。
資料圖
企業聯合廣東省地質調查院、華南農業大學等機構建立產學研基地,推動標準化生產和科研轉化,產品通過多輪檢測達到富硒標準,并獲“廣東天然富硒土地”認證。未來計劃延伸產業鏈至富硒預制菜加工、康養文旅等領域,打造區域品牌“崖硒”,拓展全國市場。
【評分】
營銷創新:8.0
資源整合:9.3
品牌打造:8.5
綜合評價:9.0
2、江門市新會區互惠互盈采購有限公司(新會互惠互盈)
作為一家始創并長期根植于新會崖門的新媒體助農鎮域強村公司,新會互惠互盈自成立以來,便以崖門農特產和農文旅為發展基礎,以新媒體運營及電商轉化為核心,致力于為新會崖門鄉村振興提供全鏈路資源整合及輸出服務。公司不僅深耕本地市場,更將業務輻射至粵港澳大灣區,成為推動當地農產品走向更廣闊舞臺的重要力量。
資料圖
新會互惠互盈還積極構建“高校+政府+企業+農戶”四維聯動模式,打通產銷鏈路,實現多方共贏。公司與本地農戶、高校、企業及政府緊密合作,共同探索新媒體賦能鄉村振興的創新路徑。這種合作模式不僅促進了農產品的銷售,更推動了當地經濟的全面發展。
在特色項目與成果方面,新會互惠互盈同樣碩果累累。主力推動的廣漢陳皮館成為陳皮文化的展示窗口和崖門特色農特產的推廣橋梁。同時,新會互惠互盈還通過策劃“崖門十二新俏”品牌及線下活動,提升農產品附加值,累計開發12類特色產品,覆蓋全域旅游消費場景。這些舉措不僅豐富了消費者的選擇,更提升了崖門農產品的品牌影響力和市場競爭力。
新會互惠互盈雖然是個后發品牌,但營銷創新動力強勁,未來可期。
【評分】
營銷創新:9.5
資源整合:8.0
品牌打造:9.5
綜合評價:9.3
3、新會區桓峰沉香柑果農場
新會區桓峰沉香柑果農場位于廣東省江門市新會區崖門鎮紅山村,成立于2021年,占地210畝。農場創新采用沉香樹與新會柑間作模式,種植約2.2萬棵沉香樹,并間作新會柑,有效解決經濟林地種植難題,助力新會陳皮產業鏈延伸。沉香樹通過鉆孔結香,4年樹齡開始產香,每棵樹可產1-3千克沉香,市場價每克1元,同時開發沉香茶、珠鏈等衍生品。農場主鄭錦桓致力于推廣沉香種植,推動鄉村振興,形成“兩香”共贏的產業融合發展模式。
網絡配圖
雖然新會區桓峰沉香柑果農場有各種優點,但根據資料顯示,在產業鏈上存在延伸不足,品牌影響力有限,可能需加強創新與風險管理。
【評分】
營銷創新:7.5
資源整合:8.5
品牌打造:7.5
綜合評價:8.0
4、江門市新會區漁農寶農業科技有限公司(漁農寶農業科技)
漁農寶農業科技以水產養殖為主,采用“吊水魚”技術對鯇魚、鯽魚等家魚進行“瘦身健身”,通過停喂餌料使魚肉質緊實、無泥腥味,產品附加值提升近70%。同時,基地種植黃皮果樹1萬余棵、木瓜千余棵及富硒番薯等作物,結合化學與環境專業知識優化水質監測(PH值、溶氧度等)和病蟲害防治,構建生態化種養體系。
網絡配圖
在市場與戰略布局漁農寶農業科技突破傳統依賴“魚中介”的銷售模式,通過線上客戶群運營、省內外食肆合作及富硒農產品品牌推廣,拓展多元化銷售渠道。2025年經營范圍新增花卉種植、木材銷售等,進一步延伸產業鏈。此外,公司積極參與崖門鎮“強村公司”建設,推動標準化、規模化農業產業發展,助力鄉村振興。
【評分】
營銷創新:8.3
資源整合:7.0
品牌打造:8.3
綜合評價:8.0
總結:
目前,江門新會區以“百縣千鎮萬村高質量發展工程”為總抓手,系統推進鄉村振興戰略,形成多維度政策體系。在組織保障方面,率先出臺《黨建引領奮戰“百千萬工程”工作方案(2023-2025年)》,實施“強鎮富民興村十大行動”,此外,推進農村人居環境整治五年行動,謀劃建設中國陳皮交易中心,整合文旅資源打造省級全域旅游示范區,形成產業融合發展新格局。我們也期待江門新會涌現出更多的優質農產品企業跑出來,并“活出”自己的特色,為發展鄉村振興添磚加瓦。
(聲明:以上資料收集于互聯網,不作為投資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