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3日,在湖南豐匯麻業有限公司與湖南農業大學共建的研發基地里,教授揭雨成正帶領科研團隊,仔細查看新一批采用生物酶脫膠技術處理的麻纖維品質。依托這種緊密的產學研合作,湖南豐匯麻業近期成功斬獲“2025年湖南省專家工作站”稱號,標志著亞麻產業科技創新邁上了新臺階。
湖南豐匯麻業有限公司工人工作中。 劉慶 攝
面對冬閑田的空白,大通湖區金盆鎮創新性推出“稻+稻+麻”輪作模式。然而在項目伊始,“種麻?能行嗎?虧了咋辦?”的疑慮困擾著村民。
為破局,大通湖區金盆鎮請來湖南農業大學揭雨成教授科研團隊入駐指導,通過引進抗逆良種與推廣低氮高鉀栽培技術,實現“冬田長草”到“冬田生金”的飛躍,土地利用率提升40%,雙季稻畝產反增10%,畝均綜合產值突破3500元,奏響“藏糧于地、生金于田”的科技興農效益和弦。
豐收背后,是科技力量對產業瓶頸的精準突破。在豐匯麻業與揭雨成團隊共建的研發基地內,生物酶脫膠技術正掀起效率革命。“效率比老法子提升200%以上,廢水還能達標排放!”企業負責人對科技創新成果倍感振奮,該技術不僅讓麻纖維強度躍升15%,產品溢價達30%,更助力豐匯麻業成功躋身“國家高新技術企業”“湖南省創新型中小企業”之列。
湖南豐匯麻業有限公司機器運行現場。 昌詩琴 攝
在占地72畝的金盆亞麻產業園,5家企業精密咬合運轉,纖維經歷十多道工序,最終化為高端面料與家居用品,銷往全球。2023年底,1.8萬米亞麻布遠銷哈薩克斯坦,打響大通湖紡織業外貿“第一槍”,2024年出口創匯突破300萬元。
為化解農戶后顧之憂,鎮政府推出“三保政策”:保底收購價3元每公斤、免費優質麻種、全程機械化服務覆蓋。2024年,金盆鎮亞麻種植助農增收超140萬元,村集體平均增收40萬元。
今后,大通湖區金盆鎮將持續擴大種植規模,深化智慧農業應用,依托科技創新做大做精特色亞麻產業,完善全產業鏈條,強化產學研融合,讓科技的引擎持續驅動這片土地上的“金色”夢想。(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