滬蘇浙交界處,太浦河西接太湖、東臨黃浦江,串聯起上海青浦區、蘇州吳江區、嘉興嘉善縣三地。河上,一座四合院式的建筑橫跨兩岸——中國首個跨省域房建項目方廳水院,已于不久前正式投用。
圖為2025年5月拍攝的方廳水院鳥瞰圖。(嘉善縣委宣傳部供圖)
“方廳水院被稱為長三角的‘原點’,核心功能為會展交流。其包含長三角三省一市主題展館,上海館位于青浦地界,江蘇館地處吳江,浙江館、安徽館、主會館則設置在嘉善,各館間以廊橋串聯,15分鐘便可‘走遍滬蘇浙’。”長三角生態綠色一體化發展示范區執委會(下稱“執委會”)生態規建部主管范成接受中新社采訪時說。
從規劃到落成,這座讓長三角“同框”的標志性建筑,處處體現著區域協調發展背景下的共商、共建、共享的中國智慧。
空中俯瞰方廳水院,其四角被綠地包圍,為民眾提供了休閑游玩、“跨省串門”的濱水公共空間。
幾年前,此處還被戲稱為“三不管”地帶。三地存在行政壁壘,難以形成統一發展步調,遠離城市核心資源要素,成為區域發展“邊緣生”。
2025年5月,方廳水院空中廊橋橫跨太浦河兩岸。(嘉善縣委宣傳部供圖)
在長三角一體化發展的戰略背景下,如何破解交界地區發展難題?
2019年,由青浦、吳江、嘉善組成的長三角生態綠色一體化發展示范區(下稱“示范區”)成立,率先探索“不破行政壁壘,打破行政邊界”的區域一體化制度創新。
2023年方廳水院開工建設,便是一次“破界”的大膽嘗試。
范成介紹,該項目自立項時起就緊扣“一體化”關鍵詞,由執委會擔任建設主體,蘇浙滬兩省一市等比例出資、同股同權建立的國有企業長新公司具體承建,在中國范圍內尚屬先例。
項目建設之初便面臨諸多新問題。“例如,建設過程中,三地設計標準、報建程序、驗收流程等都不一致,對項目推進造成一定困難。”長新公司副總經理王永春回憶道。
三地政策有別、訴求不同,跨域項目建設仿佛在追求“最大公約數”。實踐過程中,執委會摸索出“委托審批”模式和成立聯合工作組兩種跨域建設新機制。
“上述方式有效打通項目審批到驗收的各個環節。”王永春說,經過一番探索,示范區跨域項目實現“立項、審查、招標、審批、監管”一體化的工作機制。
作為長三角“水鄉客廳”建設重要一環,方廳水院投用標志著該區域從形態開發轉向功能塑造階段。在青浦、吳江、嘉善多地,涉及科技創新、文旅產業、生態展示等的多個項目相繼開工,曾經的“三不管”區域,化身城市發展“引力場”。
嘉善示范區管委會規劃建設局規劃科科長顏濤說,“水鄉客廳”建設帶動了區域交通基建、商業配套等提升,人才、產業、政策等要素逐漸向三地交界處聚集,為縣域發展開拓新空間。
“以項目建設推動‘一體化’制度創新,希望未來能夠形成更多可復制可推廣的經驗,為長三角一體化乃至中國其他區域的一體化發展起到先行示范作用。”范成說。(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