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眼TV-華龍網訊(唐雨 實習生 陳婷婷)7月中旬的薄霧晨曦中,重慶市巫溪縣菱角鎮桐嶺村72歲的陳大爺推開老屋木門,走向廂房。那里,幾十張蠶匾里,雪白的蠶寶寶正沙沙作響,啃食桑葉。“養蠶一年,能養20多張蠶種,收入六七萬元,這比種很多經濟作物強。”陳大爺笑著說。
模式創新
(相關資料圖)
“企業+集體+農戶”,致富路上更安心
在重慶鄉村,陳大爺的故事并非個例。不需要重金投入,更不需要大拆大建,靠著利用閑置的堂屋、廂房就能撐起自己的“綠色銀行”,獲得源源不斷收入,這種“輕模式”養蠶已經成為農民致富,鄉村振興的有效路徑。
但零散的養殖模式,規模受限,抗風險能力弱,為盤活蠶桑產業,讓致富路走得更遠、更安心,桐嶺村探索出“龍頭企業+村集體+農戶”的新模式:公司把控小蠶共育關鍵環節,給予桑園管理、病蟲害防治等全程技術支持。村集體統一流轉土地,解決資金、繭銷售、資金分紅等后顧之憂。
“這種模式讓我們干得放心、舒心,沒得資金、技術、銷售等方面問題擔憂!”村民們由衷感慨。這一模式匯聚合力,正成為集體引領、農戶參與、共同增收的鄉村振興新模式。
發展升級
政策扶持吸引“鳳歸巢”
近年來,重慶市商務委在基地強鎮、高標準桑園基地建設、小蠶共育等方面給予了支持;重慶市蠶業總站也積極實施“千民蠶農培訓計劃”,通過蠶業總站官網、微信公眾號等媒介發布技術指導信息,切實幫助蠶農穩定增收。
由于投資小、見效快、不愁賣、風險小,還有政策扶持,蠶桑產業正吸引著越來越多農民工“鳳還巢”。墊江縣五洞鎮的許大哥就是典型,他告別建筑行業,返鄉承包百畝土地養蠶。“一年養9批,收入40萬左右!早上喂完蠶,下午還能種菜、陪家人。掙錢顧家兩不誤!”許大哥道出了返鄉創業者的心聲。
前景寬闊
產業高速增長,財富機會凸顯
在政策和技術的雙重驅動下,重慶蠶桑絲綢產業蓬勃發展、成績斐然。目前,全市26個區縣、6萬余農戶從事栽桑養蠶,桑園面積穩定在50萬畝左右。規模化、集約化、智能化快速推進,形成了從育種、家庭農場、合作社到繅絲、織綢、多元融合發展的完整產業鏈,擁有21家市級龍頭企業和眾多區縣龍頭、設備企業,推動產業進入發展快車道。
2025年上半年產業發展數據亮眼:全市蠶繭產量0.9萬噸,均價約55元/公斤,蠶農收入達8.1億元;全產業鏈價值突破20億元,同比增長13%,規模穩居全國前十。行業優勢顯著,在解決返鄉就業、促進農民增收方面作用突出。
市蠶業總站站長李海波表示,對于尋求低投入、穩定回報、能顧家創業項目的農民工朋友,重慶蠶桑產業正敞開懷抱。這里,有政策支持、成熟模式和家的溫暖。栽桑養蠶,這條依托傳統、煥發新生的致富路,正成為返鄉農民工開啟新生活的“金色鑰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