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有在買盲盒、開盲盒、拼裝盲盒的時候,我才能真實地感受到快樂。”
作為一名財務工作者,29歲的李沐子每天“工作生活兩點一線”。辦公環境氣氛壓抑,她漸漸厭倦“一眼望到頭”的生活,經常難以自控地陷入悲觀和情緒低落。
兩年前,她和朋友一起逛街時“湊單”購入一個盲盒,一行人中,只有她抽到了隱藏款。這意外開啟了她另一種“生活方式”。
(資料圖片)
當朋友羨慕又興奮地稱她為“歐神”“盲盒女神”時,她“心跳得很快”,感受到了“久違的快樂和刺激”。之后每次看到那個盲盒,她就會忍不住笑起來,想起自己和朋友手舞足蹈的模樣。
她漸漸迷戀上了這種感覺。兩年間,她購買的手辦、盲盒擺滿了整個柜子,數量超過100個。
“它們拯救了我。”李沐子說,她開始學著為了“快樂”買單。“人活三萬天,好心情比什么都重要。”
近年來,和李沐子一樣為情緒買單的人越來越多。潮玩店、寵物店和“谷子店”擠滿了年輕人,“陪游”“哄睡”“解壓”等情緒服務受到青睞。
有機構預計,2025年與情緒消費相關的市場規模將突破2萬億元人民幣,其中盲盒的市場規模將突破580億元,與2024年的165億元相比,年復合增長率高達28%。
內生需求
作為心理咨詢行業從業人員,張藝歡一直保持著對社會情緒的觀察,她說:“近幾年,隨著社會內卷加劇,焦慮彌漫,情緒舒壓成為年輕人的心理訴求。”根據《2024年情緒經濟消費人群洞察報告》,94%的年輕人正在承受著顯著的精神和情緒壓力。
另據《中國國民心理健康發展報告》顯示,18-34歲的青年焦慮和憂郁水平比其他年齡段更高,工作、家庭方面的壓力成為焦慮的主要來源。
“這些壓力需要出口,”張藝歡表示,特別是數字時代,人際關系“原子化”(即人際關系變得松散、孤立、缺乏深度聯結),更容易加深孤獨感,讓人更傾向于通過購買虛擬情緒產品慰藉內心。
張藝歡認為,社交媒體具有“擴大效應”,能夠將小眾情緒迅速傳播成為一種“群體共鳴”。“營造特定的情緒氛圍,能夠激發更多人的消費欲望。”她說, “比如因為主播說的一句話引發共情而下單購買產品,或者因商品的某樣‘情緒價值’產生購買欲。”
從雕刻瓜果的廚師轉行成為木雕師的張文龍,偶然間發現并抓住了“情緒”的價值。
工作閑暇時用木頭雕刻出的一顆草莓,成為他決定從“為餐桌服務”轉型“為情緒服務”的契機。
張文龍的直播間里,銷售的是木雕擺件:小草莓勺子、小火苗、小木馬、貓貓掛件、人偶擺件……盡管這些東西“可能沒有什么實際作用”,但他依然堅持認為“不可以忽略情緒的力量”。
在他的觀眾里,有一位身患白血病的女孩。在與病痛抗爭的過程中,小女孩看到了他制作小木勺的視頻,難得的擠出了笑臉。在得知小女孩喜愛自己的作品后,張文龍便將勺子送給了她。
“許多買家說我的作品已經超越了普通的工藝品,充滿童趣、溫暖、日常關懷甚至是希望。”張文龍說,“這份精神力量是現在的‘稀缺品’。現在的年輕一代生活條件普遍較好,擁有‘為興趣買單’的能力。”
張藝歡有相同的觀點。“同時,年輕人也面臨著高房價、就業壓力等問題,很多人承擔不起大宗消費。這種矛盾的狀態讓他們的人生價值追求發生轉向——更傾向于活在當下,享受及時的快樂。”
通過低單價、低門檻、高頻次的情緒消費活動,為自己的生活增添樂趣,張藝歡認為,這種內生動力為情緒消費提供了非常廣闊的發展空間。
實用讓步
傳統消費觀念中,人們更注重商品的實用性和性價比。“但現在,‘情緒價值’成為消費決策的關鍵指標。”張藝歡說。
“愉悅感,歸屬感,認同感,正在變得值錢。”從心理咨詢行業離開后,趙慧熙轉行成為一名“情緒陪伴師”,主要服務一些中小學生。令她感觸很深的是,新一代的家長們更重視“情緒”對孩子成長的影響。
趙慧熙每天工作5小時左右,收費是200元每小時。工作包括日常安全看護、在監護人不在的時候陪伴孩子、情感互動,比如傾聽孩子的學校見聞,在他受挫的時候提供安撫,又或者引導孩子學習基本的社交規則,激發他的興趣愛好。趙慧熙認為,“與保姆不一樣的是,兒童陪伴師是‘教育性陪伴’,而不是‘事務性照護’。”
從飲食起居到精神需求,教育消費理念從“看得見的課程、照護”變成“看不見的傾聽、疏導”。趙慧熙的客戶從一年前的3人到現在的17人,在與孩子、家長接觸的過程中,這種觀念的轉變就越來越真切地被她所感知。
教育消費觀念的轉變只是龐大情緒消費市場中的一角。根據張藝歡的觀察,現在幾乎所有的消費場景都在被賦予情緒的功能:書店不再只是賣書,而是通過軟裝打造“治愈角落”,餐飲品牌在打包袋上印上“今天也好好吃飯呀”等等溫暖的句子。
“這些細節都在將‘功能性的服務’變成‘情緒關懷’。”張藝歡表示,人們的生理和安全等最基本的需求得到滿足后,就會開始追求更高層次的需求,比如歸屬感、情感滿足、自我實現等等。
“人們更加注重自我的個性化表達,會愿意為體現獨特情感和態度的產品買單。”張藝歡說道。
新的商機
正視“情緒需求”,融入“情感互動”,也正在成為商家和設計師的“KPI”。商湯科技有限公司的產品負責人張洋深有感觸。
當決定開發一款可以實現“情感互動”的記賬軟件時,他已經對年輕人的需求有了洞察:記賬正在成為人們新的生活方式,但是傳統軟件記賬繁瑣,“缺乏正向激勵”,導致用戶難以堅持。張洋和團隊注意到,記賬的用戶群體往往對生活場景和情緒同樣有記錄需求。
張洋認為,一個產品想要讓用戶“使用”“喜歡”甚至“依賴”,不能只靠豐富的功能,更應該“有個性、會說話”,除了被動回復用戶消息之外,還能主動對話、理解意圖、給出建議,而不是每次“被動等待用戶打開”。
于是,一款可以實現情感互動的AI記賬軟件誕生了——它將“情緒價值”作為差異化賣點:不僅能夠實現基礎的記賬功能,還會專門用AI與用戶互動,讓用戶記錄消費時的心情。
市場的反饋證明了他們的判斷:“咔皮記賬”上線半年,用戶突破百萬,躋身AI記賬賽道第一名。
“改變了我多年記賬只有‘三分鐘熱度’,甚至時間一長就記假賬的習慣。”在應用商店的評論區,不乏對這款軟件的類似評價。
技術的發展為情緒經濟的爆火提供了強有力的支撐。大數據、人工智能技術的應用,為產品的設計開發創造了新的機遇——盡管“技術”與“情緒”似乎并不具有強關聯性,但張洋卻認為這兩種發展迅猛的概念可以結合。
“‘技術+情緒’將是未來的大趨勢。”張洋認為,“以后所有的AI產品都將提供情緒價值,
這也是決定產品受眾增量與黏性強弱的重要因素之一。”
張藝歡認為,現今大數據、人工智能的廣泛應用,能夠讓商家更加精準地捕捉到消費者的情緒需求,從而開發出更符合市場的產品。“這些技術賦予了消費品更加個性的價值和意義,‘讓產品有故事、有體驗、有氛圍’,從而帶動情緒消費進一步增長。”
記者查閱“愛企查”平臺發現,近5年來,與“解壓”概念相關的企業年注冊量超過1.1萬家,其中近1年內注冊的超過了3100家。淘寶天貓“618”戰報顯示,潮玩、寵物、運動三大情緒賽道爆發,2400家潮玩店成交額增速超過100%。
“內生需求+觀念轉變+商機挖掘,促使情緒經濟爆發式增長。”張藝歡說,“但是,我們不能只看到高速增長的情緒消費帶來的好處,行業的快速發展過程中一定會出現一些‘雜音’和‘插曲’,情緒抒發的同時,也要保持冷靜和警惕。”
記者:于天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