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茂名信宜竹山社區衛生服務中心,“90后”醫生陳秋敏已默默耕耘近十年。從臨床醫學畢業生到肩負精神疾病防控重任,她的醫路始于家庭影響,卻因責任而堅守。走山路、訪患者、錄數據……在日復一日中詮釋“醫病更療心”的意義,為居民搭建起社區里的守護網絡。
醫路始于家庭影響
信宜竹山社區衛生服務中心規模不算小,日常里承擔整個社區的基礎衛生服務工作,居民有小病都來這看。身為信宜本地人,從廣州醫科大學臨床醫學專業畢業后,陳秋敏就回到了家鄉成為一名全科醫生。她從醫的理由也很簡單:“家里有人讀醫,自己也就讀了。”
談起初為全科醫生的經歷,陳秋敏仍然歷歷在目:“有一晚值班,下午查房時還好好的病人突然陷入昏迷。”初出茅廬的她顧不上詢問什么,與護士一邊緊急進行靜脈通道補液和心肺復蘇,一邊與家屬溝通。經過那次的歷練,她也有了更深的感悟:“遇事千萬不能慌。”
《全國精神衛生工作規劃(2015—2020年)》提出,2020年,基層醫療衛生機構應普遍配備專職或兼職精神衛生防治人員。隨著國家加大對精神障礙疾病的關注,2018年,陳秋敏在茂名市第三人民醫院開始了長達一年的轉崗培訓,而后成為一名專職精神衛生防治醫生。
“最初肯定有一些擔心,因為不熟悉這個群體。”陳秋敏說,初次接觸這方面知識有些許緊張,因為與有精神障礙疾病的患者溝通存在挑戰,還需要留心可能會有的暴力行為。但如今,這位“90后”醫生有了不一樣的感悟,“他們也不想這樣,所以他們更需要我們。”
對病患情況了然于胸
陳秋敏所在的竹山社區,在管的精神障礙疾病患者有561人,他們的情況陳秋敏都了然于胸。
“目前社區內管理在冊的主要包括精神分裂癥、癲癇所致精神障礙、精神發育遲滯伴發精神障礙、雙相情感障礙、分裂情感性障礙、偏執性精神病在內的6大病種。”陳秋敏提到,561個病人需要親自接觸,面訪、錄入情況。社衛中心每年也會進行體檢,按季度免費發放藥品,為有需要者注射長效針劑,同時還要開展講座,增進大家對于疾病的了解和認識,每個人摸查一遍,也就差不多可以開始新一季度的工作了。
“有沒有按時吃藥啊?最近吃飯睡覺規律嗎?”這一天,陳秋敏和同事一起來到附近一對患有精神分裂癥的叔侄家中,陳秋敏用當地話和他們一邊聊家常,一邊量著血壓、問問近況,面對這位經常見面的醫生,患者的神情也放松下來,“他們打了長效針劑,目前控制得不錯。”
這對叔侄就住在社衛中心附近,步行只要十幾分鐘,但竹山社區面積大,不少地方還是山路,去一次不容易,花在路上的時間不少,加上溝通、協調、記錄的時間,更多時候是對技能與體力的雙重考驗。為了提高效率,陳秋敏和同事也會積極與當地村委會等組織溝通,讓細微的工作更好地深入每一戶有需要的家庭,“溝通、協調、勸說都是與精神障礙疾病防控工作一樣重要的環節。”
希望在預防中做更多
接受采訪時,陳秋敏的手機也在不斷地彈出消息,微信里建立著大大小小的群聊,搭起隨時與患者、家屬溝通的橋梁。
一位小伙子令她印象深刻,“他20多歲,患有雙相情感障礙,在家挨罵后就會來找我傾訴。”從今天遇到了什么事到心情如何,事無巨細,陳秋敏都給予巨大的耐心,呵護著這顆年輕的心。
一個患者的背后是一個家庭,因此,精防工作為一個家庭帶來的正面影響不言而喻,陳秋敏很希望未來能夠在前期的預防和識別中做更多:“早溝通早介入,很多情況都可以避免。”談及心愿,她笑著說:“我希望未來可以在培訓中掌握更多經驗,讓居民不用有什么事都去大醫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