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眼TV-華龍網訊(記者 唐雨)9月25日,記者從重醫附一院獲悉,近日,重醫附一院收到某航空公司寄來的錦旗,原來是該院血管外科護士向娟在休假途中的飛機上救了一位乘客。
時間回到今年7月30日早晨,重醫附一院血管外科護士向娟和家人乘坐飛機,從重慶前往新疆休假。
“請問飛機上有醫護人員嗎?有乘客需要救治……”飛機起飛40多分鐘后,客艙中部傳出乘務員急切的詢問聲,航班廣播在同步播音尋找醫護人員,患者家屬也在大聲呼救。
(資料圖)
聽到呼救后,職業本能促使向娟快速從座位上彈起來,沖向患者的座位。
“我是護士,讓我來看看!”大家給向娟讓開救援通道。
只見,患者是一位老年男性,乘務人員已經準備好便攜式氧氣瓶開始給老人吸氧。向娟迅速觀察后,立即指導家屬調整座椅靠背,盡量讓患者向后靠。她開始為老人監測生命體征。
此時,老人面色蒼白、四肢濕冷、呼之不應,橈動脈捫不清,頸動脈搏動比較弱。家屬正使勁揉按患者腹部,并急切詢問是否需要做心肺復蘇。
向娟快速詢問家屬得知,老人既往無糖尿病、高血壓史、冠心病史,僅有胃痙攣和胃痛病史,連日疲勞轉機奔波,休息較少。向娟初步判斷——老人為休息不佳、疲勞過度引發的乘機應激性反應。她向家屬解釋,此時暫時不需要做心肺復蘇。
“叔叔,別緊張,您放松……”在向娟的安慰和指導下,患者慢慢放松。約1-2分鐘后,老人開始能做出回應了,他輕微點頭表示配合和感謝。
又過了2-3分鐘,向娟監測發現,老人已經能捫及較弱的橈動脈搏動,但他依舊面色蒼白、四肢濕冷。在征得家屬同意后,乘務員、向娟和家屬一起將患者攙扶到機艙后排,墊枕平臥。向娟請乘務員準備了溫和的糖水,老人開始少量、分次逐步補充糖水。
約30分鐘后,老人面色漸漸紅潤,橈動脈搏動基本恢復正常,呼吸也開始平穩。此時,向娟指導乘務員把氧氣流量調小,觀察幾分鐘后,又試著取下氧氣面罩。停止吸氧后,老人呼吸平穩,能安靜休息,橈動脈搏動也保持正常。向娟長舒了一口氣,老人這下應該安全了。
在征求老人和家屬意見,并詢問向娟專業意見后,航班并未返航或備降,最終順利抵達目的地。臨別前,向娟提醒家屬要帶老人到醫院做進一步的體檢。
在幫助老人的1個多小時里,老人及家屬、乘務人員們都被向娟的專業、熱心和耐心深深感染。正因向娟的挺身而出,老人得到了專業耐心的救治和守護,航班也得以順利抵達目的地。
多日后,航空公司給重醫附一院寄來錦旗。
向娟收到錦旗后說,這都是護士該做的事,是一件小事。“相信任何一位重慶醫護人員遇到這樣的情況,都會挺身而出。”
向娟的行動,是重慶醫護人員多次在危急時刻挺身而出的縮影。
今年8月,在一列從烏魯木齊駛向重慶西的T380次列車上,來自重慶市云陽縣婦幼保健院門急診的護士王立鳳,用一場持續兩個小時的跪地急救,在晃動的車廂里“跪”出生命的奇跡的同時,也“跪”暖了萬千網友的心;今年4月,在海口至重慶的CZ8689航班上,一名兒童突發高溫驚厥全身抽搐處于昏睡狀態,并伴有發燒癥狀,機上兩位重醫附一院的醫護人員默契配合展開救援20分鐘后孩子情況逐漸平穩,救援后兩名醫護人員才發現彼此竟來自同一家醫院;2024年8月,重醫附一院精神科副主任羅慶華,在貴州回重慶的路上發現隧道發生車禍,有人員受傷其中還有一位9個月的嬰兒,不僅立即停車施救還為嬰兒積極聯系自己大學同學李祿生醫生幫助其手術……
就像高空救人的向娟護士說的那樣,這些來自重慶的醫護人員,無論何時何地都把救死扶傷當做本職工作,用一次次挺身而出詮釋著“白衣天使”的職業素養和擔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