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紅河州河口縣綜治中心上演了一場高效調解實踐:一起貨車司機與貨主的運費糾紛,從介入到和解僅用 3 小時,當日 15 時許,5 輛滿載哈密瓜的貨車便順利出關越南。這場糾紛的圓滿化解,不僅實現了案結事了人和,更成為基層多元化解矛盾的生動注腳。
(資料圖)
五位貨車司機從新疆吐魯番出發,跨越 3000 多公里日夜兼程,將滿載哈密瓜的貨車運抵河口縣時,早已身心俱疲。出發前,雙方僅通過微信約定了運費金額,對支付方式、時間及押車費、打冷費等細節未作明確約定。讓司機們始料未及的是,貨物抵達后,貨主因越南哈密瓜滯銷,導致 5 車貨物在河口滯留 7 天。盛夏高溫下,車廂內的哈密瓜隨時可能腐壞,司機們急在心頭。好不容易等來出關通知,司機們堅持 “先付運費再出關”“跑了這么遠,又等了七天,錢拿到手才踏實。萬一瓜壞了被克扣運費,我們找誰說理?” 貨主卻堅持 “先出關交接再付款”。雙方互不相讓,最終司機們來到綜治中心求助。
面對糾紛,河口縣綜治中心迅速行動,打出一套高效調解 “組合拳”。
快速響應,部門聯動無縫銜接。接到求助后,中心立即召集法院、檢察院、公安、司法、信訪等常駐部門研判。各部門結合職能分析糾紛性質,確定由熟悉口岸業務的縣商務局為主管部門,邀請其口岸辦工作人員到場參與。主管部門與常駐部門高效協同,為調解注入專業力量。
精準析理,鎖定爭議核心癥結。調解員與雙方深入溝通,常駐部門全程參與梳理細節,最終鎖定三大爭議點:一是運費支付與貨物出關的先后順序;二是哈密瓜損壞的責任歸屬;三是滯留期間損失的承擔主體。清晰的爭議脈絡,既為調解奠定基礎,也避免了矛盾擴散。
法理情融,疏導對立回歸理性。調解員堅守 “公正客觀” 原則,先以共情降溫:“跑三千多公里還等七天,換誰都急”,平復司機焦慮,也疏導了報關公司的抵觸;再結合貨運行業規范釋法:“口頭約定雖有效,但未明確的細節需按慣例協商”;最后引導換位思考:“雙方最終目的都是順利交貨、拿到報酬”,推動協商聚焦 “運費支付方式及費用承擔” 核心問題。
方案破冰,平衡利益促成共識。結合前期梳理的情況與行業慣例,調解員提出專業可行的方案:明確運費支付時間節點、金額及相關費用承擔標準,為雙方提供具體參考。方案兼顧雙方顧慮,成功推動調解取得突破。
經過綜治中心及聯動部門的努力,雙方當場簽署《調解協議書》。事后,司機王師傅感慨:“本就不是我們的錯,就怕拿不到錢,沒想到綜治中心這么快就解決了問題!”
此次高效調解,得益于常駐部門精準研判、主管部門積極參與,更彰顯了輪駐機制 “日常輪值 + 應急聯動” 的優勢,印證了 “法理為基、情理為橋” 的調解理念。
糾紛化解后,河口縣綜治中心及時總結經驗,將 “化解單個糾紛” 升級為 “治理一類問題”,把個案中形成的聯動機制、調解方法轉化為長效規范,讓每一次調解都成為提升治理能力的實踐,推動基層治理水平持續提升。
往期精選
云南政法融媒體中心
出 品
審核:裴衛國
責編:李亞興
編輯:馬倩潔
來源:紅河州委政法委
轉載請注明出自公眾號
云南政法(ID:ynzfy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