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l id="ouw02"></ul>
  • 首頁 > 要聞 > 正文

    天天訊息:江河奔騰看中國|大河之“源”

    2022-10-02 20:43:18來源:新華社  

    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還。


    (資料圖)

    從青藏高原到渤海灣,大河湯湯,蜿蜒5464公里,歷經4000多米海拔落差,孕育5000年中華文明。

    從水患頻繁到歲歲安瀾,日月輪轉,黃河文化在傳承中創新,治黃事業在探索中優化,流域發展在轉型中提質。

    大河奔涌,積聚萬壑歸流的洪荒偉力,奏響新時代的澎湃樂章。

    大河之“源”

    一條大河哺育一個民族。

    中華民族的母親河——黃河,最初是什么樣子的?

    聽,這是黃河源頭的水聲。

    地處青海南部的三江源地區,是長江、黃河、瀾滄江的發源地,每年向下游輸送清潔水超過600億立方米。

    在上世紀末,自然變遷、人為活動等因素,曾導致這里草原退化、河源斷流……

    2016年試點建設,2021年正式建成的三江源國家公園,以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為目標,讓從事傳統畜牧業的當地牧民成為生態管護員。

    黃河上游尖扎段風光(2020年10月1日攝,無人機照片)。新華社記者 張宏祥 攝

    尼格,是三江源國家公園的一名生態管護員,從小在黃河源頭長大。他說,他們的生產生活都離不開黃河的滋養。作為生態管護員,有責任、有義務保護好黃河源頭,保護好生態環境,讓源頭的清水造福更多的子孫后代。

    從青藏高原發源,黃河平靜清澈,一路匯無數涓涓細流,穿越扎陵湖、鄂陵湖這對高原姊妹湖后一路蜿蜒而下,劈山開嶺,奔向人煙更加稠密的黃土高原。

    這是黃河流經寧夏的第一個村莊南長灘村(2021年4月4日攝,無人機照片)。新華社記者 馮開華 攝

    “寧夏川兩頭子尖,東靠黃河西靠賀蘭山”。

    “天下黃河富寧夏”道出了母親河對這片土地的寵愛。

    黃河在寧夏境內全長397公里,雖然不到其總長的十三分之一,但作為沿黃9個省區中唯一全境屬于黃河流域的省區,寧夏近90%的水資源來自黃河,60%的耕地用的是黃河水,78%的人口喝的是黃河水。

    由于寧夏境內山舒水緩,引黃條件得天獨厚。自秦漢以來,兩岸百姓就屯墾戍邊,在黃河上直接開口即可引水灌溉。2017年10月,寧夏引黃古灌區入選世界灌溉工程遺產,這也是黃河干流上的首個世界灌溉工程遺產。

    2020年4月5日拍攝的青銅峽黃河大峽谷風光(無人機照片)。新華社記者 馮開華 攝

    寧夏引黃古灌區自秦朝起開始屯墾開發,歷經漢代的移民開發、屯墾鑿渠,唐代的筑堤引水、墾荒開田,元代的因舊謀新、建閘設堰,明代的疏浚修治、改立石閘,清代的“地丁合一,獎勵開墾”,推動了寧夏平原由游牧文明向農耕文明轉變,澆灌出“塞上江南”的富饒。

    新中國成立以后,在國家的大力支持下,寧夏進一步加大水利開發力度。

    青銅峽水利樞紐,是新中國第一個5年計劃中的重點項目,于1958年開始修建。它的修建完成,使得寧夏結束了2000多年的無壩引水灌溉歷史。

    青銅峽水利樞紐工程(2022年3月22日攝,無人機照片)。新華社記者 王鵬 攝

    盡管黃河穿境而過,但寧夏卻是嚴重缺水省區之一。解決水問題,關鍵在于做好灌區水文章。

    在中衛市沙坡頭區,李嘴村從2017年開始試點高標準節水農田。因為節水措施讓村民們看到了實實在在的效益,紛紛自愿參與進來,到2022年,全村高標準節水農田已達3100畝。

    寧夏引黃灌區(2019年9月1日無人機拍攝)。新華社記者 劉詩平 攝

    近年來,寧夏在節水方面下足功夫,嚴守水資源開發利用上限,強化水資源最大剛性約束,在利用中保護,在保護中利用,讓有限的黃河水發揮最大效用。

    據寧夏回族自治區水利廳節約用水與城鄉供水處四級調研員景清華介紹,“十三五”以來,全區人口增加52萬,灌溉面積擴大156萬畝,單位GDP水耗、單位工業增加值水耗分別下降37.6%、43.2%。引黃取水量由最高88億立方米穩定到目前的63億立方米左右,以有限的水資源支撐了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

    黃河流經寧夏中衛市沙坡頭區(2021年3月3日攝,無人機照片)。新華社記者 王鵬 攝

    在中衛市沙坡頭,騰格里沙漠與黃河在這里相會。這景象不禁使人想起唐代詩人王維的千古名句,“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

    “中衛多種一棵樹,黃河少落一粒沙。”中衛市地處騰格里沙漠南緣,成為了黃河流域重要的生態節點、生態屏障和生態通道。沙區綜合治理歷來是當地工作的重點所在。

    一名治沙工人在扎草方格間隙喝水(2020年8月27日攝)。 新華社記者 馮開華 攝

    中衛市西郊林場場長唐希明投身治沙事業已經超過三十年,他和他的團隊通過多年努力探索,讓沙漠披上綠裝,擋住了沙漠的擴張。唐希明說,一代接著一代人干,現在中衛西北邊形成了一道綠色的屏障,保護著基礎設施,保護著鐵路線,保護著黃河。

    經過幾代人努力,以麥草方格為基礎的治沙模式已基本控制了沙害侵襲,騰格里沙漠向北倒退了25公里。

    沙漠退卻的同時,中衛市多年來有效利用黃河水資源,目前已有33萬畝左右的沙區變成了灌區,昔日黃沙漫漫的沙海成為生機勃勃的綠洲。

    治沙工人在穿越騰格里沙漠腹地的烏瑪高速青銅峽至中衛段扎草方格(2020年9月7日攝)。新華社記者 馮開華 攝

    經過持續努力,中衛市境內絕大部分沙漠得到有效治理,剩余的原始沙漠風貌則成了寶貴的旅游觀光資源。

    天下黃河富寧夏,寧夏兒女護黃河。黃河寧夏段水質連續5年“Ⅱ類進Ⅱ類出”。

    充滿生機和活力的母親河仿佛一條巨龍,滔滔向東、綿延不絕。

    出品人:孫志平

    監制:樊華、王永前

    總編導:吳煒玲

    編導:王驍、袁亨瑞

    記者:王驍、袁亨瑞、盧鷹、劉海、呂澤

    海報支持:夏勇

    配音:吳煒玲

    制作:新華FM工作室

    新華社音視頻部 寧夏分社

    聯合出品

    標簽:

    相關閱讀

    精彩推薦

    相關詞

    推薦閱讀

    亚洲人成图片小说网站| 国产亚洲福利一区二区免费看| 亚洲男人的天堂在线va拉文| 亚洲av永久中文无码精品| 亚洲熟妇AV日韩熟妇在线| 在线综合亚洲中文精品| 亚洲日本va在线观看| 亚洲最大福利视频| 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 亚洲人成网站免费播放| 亚洲av无码偷拍在线观看| 亚洲AV成人无码网天堂| 亚洲av区一区二区三| 国产精品亚洲专区在线播放| 亚洲国产精品日韩| 中文字幕久久亚洲一区 | 亚洲国产日韩精品| 在线亚洲高清揄拍自拍一品区| 国产成人精品日本亚洲专| 亚洲欧洲专线一区| 精品亚洲成A人在线观看青青| 亚洲AV无码乱码在线观看性色扶| 亚洲精品无码专区久久同性男| 精品亚洲成α人无码成α在线观看 | 亚洲午夜久久久久久久久久| 亚洲成AV人片一区二区| 亚洲图片在线观看| 亚洲性一级理论片在线观看| 国产v亚洲v天堂a无| 国产成人精品久久亚洲高清不卡| 亚洲精品tv久久久久久久久久| 国产AⅤ无码专区亚洲AV| 亚洲AV午夜福利精品一区二区| 亚洲一区精品中文字幕| 亚洲av永久无码嘿嘿嘿| 性色av极品无码专区亚洲| 亚洲真人日本在线| 亚洲AV无码久久精品狠狠爱浪潮 | 深夜国产福利99亚洲视频| 在线观看亚洲成人| 亚洲国产女人aaa毛片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