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雙碳”目標的引領下,綠色低碳可持續已成為發展主流。從昆明經開區(自貿試驗區昆明片區)企業以光伏綠電驅動新能源物流車隊降本減排,到工業固廢“點石成金”變身新型建材;從宜良縣創新實踐“板上發電、板下種藥”的藥光互補模式,到建筑垃圾、廢舊紙箱重獲新生……昆明的園區和企業,正通過技術創新、模式創新與產業協同,探索出一條經濟效益與生態效益雙贏的“綠色低碳+循環發展”新路徑。
綠電驅動物流鏈
(相關資料圖)
企業降碳增效益
昆明經開區(自貿試驗區昆明片區)是云南省首個國家生態工業示范園區。園區內,綠色技術已成為企業的核心競爭力。
走進云南建投綠色高性能混凝土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云南建投混凝土公司”),屋頂上整齊排列的光伏板在陽光下熠熠生輝,為廠區提供清潔能源;停車場內,純電動裝載機、攪拌車等新能源車輛有序充電,車身上的鮮明標識彰顯低碳理念;廠區道路潔凈,綠樹掩映下宛如花園式產業園,一改多年前對傳統混凝土企業粉塵飛揚、高耗能的刻板印象。
近年來,云南建投混凝土公司在全國行業內首創“光伏發電系統+智能充換儲設施+新能源運輸設備+無人駕駛裝備”多位一體的綠色新能源低碳物流體系,讓廠區煥發綠色智能制造新生機。
“如何通過綠色轉型降本增效、實現可持續發展,是近年來擺在企業面前的首要問題。”云南建投混凝土公司相關負責人介紹,根據統計,運費在企業運營成本中占60%—70%,而運輸成本中柴油費又占了大頭,承受著經濟效益和生態效益的雙重壓力。
企業算了一筆經濟賬:一臺傳統裝載機每天花費柴油費1200元—1600元,而新能源裝載機每天電費僅需180元。2022年,公司引入10臺新能源裝載機;2023年繼續加大投入力度,截至目前已擁有121臺新能源車輛,占公司車輛總數的三分之一,在昆明轄區內已實現新能源車輛全覆蓋。“以前每天開工前,要準備幾十萬元運輸費,現在可以把更多精力和成本用在質量把控和產品研發中。”云南建投混凝土公司相關負責人介紹,目前,公司在持續擴大新能源車輛規模,計劃對160余臺傳統車輛進行更換。
2022年,云南建投混凝土公司建成云南省首座重卡充換儲綜合能源站,換電功率2100kW,每天可提供72次充電和168次換電,可服務攪拌車、自卸車、牽引車等多種重卡車型進行充電和放電。此外,建設2.3兆瓦光伏設備,在自發自用的基礎上實現余電上網,節省成本之外還有新的收入。在“光伏+儲能+新能源物流”體系下,截至2025年7月19日,企業已節省3000多萬度電,減排二氧化碳9400余噸,降碳12000多噸,累計節省成本4000多萬元。
固廢循環“點石成金”
傳統產業煥發新生機
在降碳減排、綠色轉型的過程中,云南建投混凝土公司還探索出固體廢物可循環利用新模式。
磷石膏資源化利用,是當前昆明磷石膏治理的關鍵途徑,也是企業面臨的另一課題。云南建投混凝土公司加大研發力度,以磷石膏為原材料,研發出人造石材替代天然砂石料,制作成建材產品。目前,公司建設一個年處理規模達100萬噸的磷石膏綜合利用項目,預計今年內建成投產。
在昆明經開區(自貿試驗區昆明片區),類似的綠色轉型項目遍地開花,企業紛紛引入清潔能源,優化生產流程,構建循環經濟鏈條,成為全國生態工業示范園區建設的一員。
在宜良縣,循環經濟也迸發活力,走出一條固廢重生的綠色轉型之路,廢棄物資源化利用成為企業的“點石成金術”。
紅獅環保科技有限公司聚焦工業固廢資源化,構建“建筑垃圾—再生骨料—生態建材”產業鏈。企業利用建筑廢渣、粉煤灰等固廢生產生態水泥及新型墻體材料,年消納工業固廢超50萬噸,替代天然原料開采30%以上。其研發的低碳水泥產品強度提升15%,碳排放較傳統工藝降低40%,廣泛應用于縣域基礎設施建設。
昆明紅星榮和紙業有限公司負責人表示,該公司新建項目將于8月底投產運行,年處理廢棄紙箱紙板能力達60萬噸,預計年產值約15億元。該項目將構建“廢紙回收—制漿造紙—紙箱生產—再生回收”的完整產業閉環,實現資源高效循環利用。
藥光互補“點綠成金”
生態能源繪就新圖景
作為云南省新能源發展的先鋒陣地,宜良縣依托得天獨厚的自然稟賦與政策創新,構建起“風光互補、農能協同”的生態能源體系,以新發藥光互補、中營風電等項目為支點,探索出一條生態效益與經濟效益雙贏的綠色發展之路。
在華潤宜良新發藥光互補光伏發電項目現場,一塊塊光伏板下,金銀花、野菊花、滇紅花等中草藥蓬勃生長。這是云南省首個“光伏+中藥種植”示范工程,位于耿家營鄉石子村與玉鼓社區。項目占地2550畝,裝機容量120兆瓦,年發電量達6.5億千瓦時,年產值超4000萬元。光伏板距地面2.5米以上,板下種植喜陰中藥材,形成“板上發電、板下種藥”的立體模式,土地利用率提升200%。項目年節約標煤6.57萬噸,減少二氧化碳排放16.9萬噸,同步減少農藥使用量30%,通過光伏板阻隔藍紫光抑制蟲害,提升藥材安全性。農戶通過土地流轉租金、務工收入及藥材銷售分紅,每畝年收益達7000元。項目帶動2000余名村民就業。
通過技術創新、產業聯動與系統化布局,宜良縣構建了覆蓋電子廢棄物、工業固廢、生活垃圾等多領域的循環體系。依托紅獅環保科技、巨路環保等龍頭企業,以新發藥光互補、中營風電等項目為引擎,宜良縣正將“綠水青山”轉化為“金山銀山”,為西南地區新能源生態建設提供可復制的“宜良模式”。
不用申請直接到賬!昆明經開區企業獲穩崗返還資金
關于開展2025年經開區個體工商戶分型分類精準幫扶工作的通知
昆明經開區持續開展“局長送診進園區”活動
信息來源:“昆報頭條”微信公眾號
編輯:蔣 玲
昆明經開區
政務信息公開發布平臺
國家級昆明經濟技術開發區
長按二維碼關注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