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報新聞記者 朱曉沖 首席記者 李子驕 報道
“上班抱著滿是糞便的管子工作,下班洗完澡,開著奔馳和朋友聊天吃飯。”
(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這種反差感,讓“95后”小伙潘浩男沖上了熱搜榜首。因子承父業,從事掏糞工作,他被網友們稱為“掏二代”,又一次引發了人們對這個傳統行業的關注。與此同時,關于他“浪費教育資源”“拍視頻作秀”等質疑聲也從未停止。
“我就想用自己的努力,通過短視頻的方式,讓更多人了解這個行業,尊重這個行業。”潘浩男回應。
工作時避開人群高峰,由一到兩人協作
“帶著手套,扛上管子,放入化糞池,再用棍子輔助……”
潘浩男解釋著自己的工作流程。他的工作時間地點并不固定,通常周一到周五在居民小區,周六周日會去各個公司和單位。有些餐飲店需要清理隔油池,一般選在一早一晚,以便避開客流高峰。潘浩男告訴海報新聞記者,普通人聽著“掏糞”這個工作感覺很遙遠,其實在日常生活生產中,很多地方都需要掏糞和清理污物的作業。“居民小區里每棟樓都有一個化糞池,每個餐飲店都有隔油池。這些池子的污物需要進行干濕分離,不然排到污水管道里面,很容易造成堵塞。”
進行清污作業時,一般需一到兩人協作,結束后前往糞尿處理中心、污水處理站等卸掉。“一輛抽糞車,每次真正工作的時間大概也就是三五分鐘,我們的時間主要花在路上。”潘浩男說,掏糞工作并非簡單的抽吸作業,而是一套完整的服務體系。接到客戶需求后,他們會先確認池子類型、需要抽幾車、車輛是否能靠近作業點,然后再派工人去現場作業。“部分糞便經過處理可以免費提供給農田使用,不能使用的則進行干濕分離,水排入污水處理廠。這個過程需要專業設備和技術,確保環境不受污染。”
一天運5-10車,一車一年收入40萬元
潘浩男今年28歲,老家安徽,大學學習的是影視編導專業。畢業后,他創過業、打過工,最終在2023年成為了一名掏糞工人。“家里一開始反對,不想讓我再干這又累又臟的活。我覺得各個行業其實都不好做。而且我是學攝影的,可以用短視頻分享自己的日常,讓更多人了解這一行。”
從小學開始,潘浩男就跟著父母一起掏大糞,放暑假就來浙江寧波幫忙,最開始是給父母搭把手。“因為我父親在慈溪從事糞便清運工作已經20多年了,最開始跟著團隊一起,后來買了吸糞車,就自己慢慢做。”剛開始聞到化糞池的味道,他也會忍不住捂著鼻子喊臭。“以前我們還覺得自己掏大糞很丟人,都不好意思說出來。現在挺自豪的,因為我做了99%的人做不來的事情,別人問起我的職業,我會很驕傲地告訴他們我是掏大糞的。”
掏糞行業收入如何?潘浩南算了一筆賬:慈溪地區單次抽糞價格平均為200元,一輛抽糞車平均每天能夠作業5至10車,除去成本,年收入約40萬元。“管吃管住,工人月薪7000多元,在當地算中上等,工作穩定。當然也沒有網傳‘5天工資8100元’那么夸張,有清運車的話收入會稍高些。我平時開的奔馳車是家里給我買的。”
常常忍受異樣的目光,拍短視頻為“掏糞”正名
即便工作穩定、收入不低,很多人也不愿從事掏糞這個行業。
對潘浩南而言,最難忍受的不是難聞的臭味,而是別人異樣的目光。“有些人看到我們捂著鼻子就跑,有些人甚至會湊過來指責我們兩句(認為掏糞作業影響了環境),這是經常發生的事。”潘浩南表示,這也是自己拍視頻的原因。“通過我的視頻,希望這個社會少一些抱怨。我也想讓更多人了解這個行業,告訴同齡人,行行出狀元。”
在潘浩男的視頻中,觀眾不僅能看到掏糞工作的全過程,還能了解到這個行業的技術細節、收入水平和社會價值。這種透明化的展示,意外地吸引了不少年輕人的關注,他的女朋友就是其中一個。“她最初是我的粉絲,通過視頻了解到我和我的工作,后來我們相識相愛。我覺得相比帥氣,女孩子可能更喜歡男孩子那種積極向上的精氣神兒。”
職業無分貴賤,只要是社會所需要的,就值得被尊重。“在大家看來,我們掏大糞干的是最臭最臟的工作,但總要有人干,回家清洗一下就好了。我也想做成高服務品質,能讓大家尊重時傳祥(最美奮斗者,全國勞動模范,掏糞工人)那樣尊重我們。”潘浩南說。